西乡县政府欢迎您
/images/xx_07.jpg
快讯:
关于征集历史文化遗迹资料的公告
文史资料

调研视察
当前位置: 首页>>调研视察>>正文

西乡县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2017年12月13日 09:45 县政协经科委 点击:[ ]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核心,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课题。为此,县政协将产业扶贫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任务,于3月下旬开始,由经科委牵头,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和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白龙塘、峡口、沙河、堰口、白勉峡、高川等6个镇13个村广泛开展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带着破解产业扶贫难题的思考,赴安康平利、湖北竹溪、房县等地进行考察,借鉴先进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现状

西乡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79个村36个社区,4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8万,农村劳动力21.5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117个,截止2017年5月底,扶贫对象核实后全县贫困人口19542527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73%,占农业人口的14.95%,产业扶贫覆盖1416742733人,占贫困人口的81%。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一是成立由分管县长牵头,发改、财政、扶贫、农业、茶叶、林业、水利等20个部门为成员的产业脱贫工作组,实行县级领导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分线作战,镇、村、扶贫工作队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各行业部门制定了配套支持计划,各镇、村也制定了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五个层面的三个一工作制度,产业扶贫提供保障。三是强化效能督查。对产业扶贫落实情况每月跟踪督办,并纳入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兑现奖罚

2、扶贫方式有所创新。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龙头企业+贫困户园区(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二是引导企业全面参与产业脱贫。通过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企业采取企业+专业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吸纳贫困户入社、参股分红、流转土地、入园承包、就地务工,与贫困户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全县有114家企业帮扶100个贫困村5294户贫困户。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带动产业扶贫。全县已培育扶贫龙头企业47家,产业园区18个,专业合作社65家,产业示范大户208户,辐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四是建立基层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支部+产业+贫困户党建双加脱贫机制,每个贫困村党支部至少培育发展一个产业脱贫示范点,每个有条件的党员帮扶一户贫困户。目前,全县建立产业党组织86个,培育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866人,建立产业脱贫示范点178个,带动560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党建带扶贫、党员帮脱贫的良好格局。

3、政策导向正在形成。一是出台政策性文件,引领产业扶贫。先后制定下发了《西乡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企业全面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西乡县扶贫小额信贷扶持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产业扶贫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产业奖补办法,从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方面,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励扶持,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2016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76亿元,其中扶贫贷款1.69亿元,财政扶贫资金6952.4万元,互助资金2008万元,整合产业项目资金1201万元,包扶部门投入资金106万元。

4、脱贫成效初步显现。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16年全县629617153人实现了脱贫,退出贫困村5个,贫困发生率由14.95%下降至10.09%。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覆盖88个村,受益贫困户8145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还有差距。实施产业扶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当下为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在产业扶贫中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造成产业、产品雷同,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大路普通农产品存在较大市场风险。

2、帮扶措施不到位。产业扶贫离不开各级干部的强力推动和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传统种、养业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低下,必须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才能带领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但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困难多,部分干部怕担风险,害怕失败,不愿下苦功夫,而乐意给钱、给物,完成指标任务。有的帮扶干部、镇村干部对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研究不透,指导不力,没有做到“六个”到位,致使贫困户产业发展仅靠自身能力摸爬滚打,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3、市场主体带动力不强。一是市场主体整体实力较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少,精深加工能力不高,产业带动能力有限,与贫困户没有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其带动和帮扶作用。二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适合的产业项目,两者之间缺乏对接的有效平台,企业需要发展贫困户发展什么无法链接。

4、政策保障跟进不力一是部分偏远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缺乏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产业发展的四项保障机制很难建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步履艰难。二是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少而散,发挥作用有限。三是缺乏对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政策激励。四是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小额贷款的低风险、高门槛,致使部分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积极性受挫。五是分行业的产业政策较少,致使产业脱贫路径较窄。

5、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同时,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二、经验借鉴

通过对安康市平利县、湖北省竹溪县、房县的考察学习,为我县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产业规划是基础。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要做好产业扶贫,产业规划是前提,只有通过确定发展项目、规划发展路径,才能有效指导基层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房县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市场主体引领,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突出特色,连片发展,一镇一业,数村一品的思路,由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促进产业规模经营,形成了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扶贫的各类市场主体达1465家,带动550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收入达到2.5万元。

平利县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的社区工厂扶贫规划,目前已创办社区工厂41家,辐射11个镇24个集中安置社区,吸纳群众就近就业3000人,其中,搬迁群众1800人,贫困群众600人,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

    (二)干部推动是关键。规划出路径是基础,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制。

竹溪县成立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名县级领导主抓,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力度;平利县的电商扶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组建电商办,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尤其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农村淘宝合作项目,建立了电商运营中心,在所有贫困村均建立了电商服务站,实现了各方共赢。2016年,线上销售1.8亿元,居全省第一。

    (三)扶贫方式是重点。只有激发干群创造精神,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产业扶贫政策,产业长短结合。延长产业链,带动增收多元化,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实现输血造血

平利县积极探索股权扶贫新模式,在长安镇中原村开展产业扶贫资金配股扶持贫困户试点,按每带动1个贫困人口配股1万元的标准,投向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每年11月底前按配股额度给贫困户保底分红5%,经营利润二次分红不低于2%。确定配股分红的实施主体龙头企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回购、协议用工等途径至少落实一种带动方式,确保配股贫困户按期脱贫;推进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坚持两头在外,订单生产,贴牌加工,工厂用房租金由政府全额补贴3年,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最高可贷款200万元,财政两年全额贴息;平利县农商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将土地经营权、长效产业园、林权、农村房产、大型农机具五大产权作为有效担保物抵押贷款支持产业脱贫。同时,放宽贫困户贷款条件,年龄由60岁放宽至65岁,单身贫困户可以放贷,有发展能力的残疾贫困户可以放贷,对参与产业脱贫的企业,贷款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零费用,还拿出1000万元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由县扶贫局筛选带动贫困户最多的前10户企业,每户企业贷款100万元,年息1.75%,周期1年。

竹溪县实施电商扶贫模式,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电商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电商扶贫业绩突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并从精准扶贫专项贴息贷款资金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电商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推行众筹扶贫模式,每年安排800万元县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众筹扶贫项目,再拿出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众筹融资项目的风险补偿准备金,通过众筹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

房县实行保险扶贫模式,县财政拿出500万元,建立产业保险基金,采取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方式,对贫困户产业保险全额贴费。

(四)政策保障是支撑。产业扶贫是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各类经营主体、贫困户,要把零散贫困户同各类新型组织结合起来,政策保障是各层面有机结合的最大支撑。

竹溪县出台了《竹溪县众筹扶贫奖励扶持暂行办法》,通过众筹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出台《关于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意见》、《竹溪县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对电商扶贫工作业绩突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出台《竹溪县精准扶贫规模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奖扶办法》,对完成当年确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模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的种养殖大户、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奖扶。

平利县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考核办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奖励办法》、《产业扶持资金配股扶持贫困户试点办法》等政策文件,拓展了产业扶贫路径,提升了产业脱贫成效。

三、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扶贫,提升产业脱贫成效,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各级责任。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受益人最多,发挥效益最久,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为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夯实主体责任,把产业扶贫作为刚性任务来抓,贯穿于脱贫攻坚全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彰显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

(二)编制产业规划,夯实发展基础。依托我县四大主导产业、六大特色产业,根据全县十三五规划,结合各镇(办)、各行业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的原则,科学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实现产业规划与贫困户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产业扶贫成效。

(三)创新扶贫方式,提升扶贫成效一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扶贫。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推动三金链接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资源(资金)入股分股金(,就近务工挣薪金同时,还可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园区+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把贫困户联接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脱贫。二要长短产业相结合。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都要确定1—2个长短产业短效产业能保证贫困户在短期内增加收入,增强其脱贫信心;长效产业是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不返贫的保障。在产业发展中,要发挥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名优农产品,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一、二、三产相融合,延长产业链,放大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要以企业为龙头,走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三要因地、因人、因事采取务实管用的方式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使部分因懒致贫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以自食其力实现脱贫。四要创新脱贫路径,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在搞好产业扶贫的同时,积极推行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社区工厂扶贫、创业就业扶贫等,实现贫困户多元化增收。

(四)强化政策保障,激发社会活力。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没有资金保障,产业发展只能零敲碎打,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加大扶贫支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激活金融资金,多方破解资金难题,为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将所有涉农资金一律先进财政大笼子,坚持顺向整合,逆向使用,科学调控、统筹安排原则,按精准扶贫项目开单子。二是激活金融资金。金融部门要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融资门槛,激励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三是制定产业扶贫奖励办法。按产业类别出台办法,充分调动贫困户、市场主体、镇村产业扶贫的积极性。

(五)完善扶贫机制,推动措施落实。紧紧抓住干部力量、政策力量、市场力量这三大关键因素,狠抓产业扶贫措施落地。一要强化干部推动。按照干部向扶贫一线集中、重心向扶贫一线倾斜、平台在扶贫一线搭建要求,建立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资金、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见效。二要实施政策驱动。建立市场主体享受政府资源与承担脱贫责任挂钩机制,按照多承担多支持,少承担少支持原则,以脱贫人数多少和带动力大小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三要坚持市场带动。按照产业扶贫四个一保障机制要求,把每个贫困村有企业、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电商服务站作为硬性要求,纳入产业扶贫考核体系。同时,要建立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有效对接,解决企业需要发展贫困户发展什么的矛盾,从而实现共赢。

 

 

 

 

 

 

 

上一条:关于我县“七五”普法工作的调研报告 下一条:我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闭


电话:0916-6221687 邮编:723500 邮箱:admin@mail.snxx.gov.cn

版权所有:bet28365365备用网址网 技术支持:bet28365365备用网址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陕ICP备08000440号 汉公网备:61230422  陕公网安备 61072402000112号